博客年龄:18年1个月
访问:?
文章:169篇

个人描述

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

1999年(2019.10.16)

2020-01-02 15:26 阅读(?)评论(0)
无印良品解散之前最后一张原创专辑 想见你
品冠27岁,那时还不流行黑框眼镜 光良29岁,有些刘海还是显得那么青涩
封面上的他俩,笑得就像十几岁的孩子 而我就是十几岁的孩子

那一年我开始听无印良品,想见你这首歌还算常出现在电台点歌节目中,而伤心地铁还是在冷僻和流行中平衡的刚刚好
在信息传递异常慢的时候,想象可以填充信息传达不到的大部分内容。没有微博汇报行踪 他们出道前的过往也没有什么太多细节,主要的信息就是专辑磁带内页里的文案。譬如在《掌心》中,是这么写的

当光良还只是光良,品冠还只是叫品冠的时候
他们各自在周末到教会唱歌
八年来只有上帝知道他们心中各自的愿望
你的歌唱得很好…   谢谢…  有没有兴趣听听我写的歌
上帝知道的某一天 当光良终于遇上品冠 一个相同对音乐披荆斩棘的愿望就如此展开了

这个文案满足了十几岁少年对于美好相遇的基本想象,剩下的场景和故事,可以在听歌的时候无限延伸。(虽然未经验证我推测,他们的相遇大概率是在滚石办公室发生的)因为有限的信息,我的每个情感都可以在有限的信息中找到寄托,也可以在得不到更多信息的时候充分想象。无印良品对我而言,不再是简单的外物和他者,是混合了时间记忆和再创造的,有一部分属于我。

最近因为要研究所谓5G的缘故,我仔细想了下,资本创造的信息所谓的注意力经济,已经试图占领我的所有时间、途径和空间。人作为一个信息接受的终端,是否也存在一个码率的上限呢?比如5M/10M/s或者1G/s?不论多少,总会有一个上限吧。从网络聊天室、图文flash、博客到现在的各类短视频、vlog,以及资本试图用5G推广的VR和8k,尽头总会出现的。另一方面,信息总是再强调实时、逼真、密集,追求易于复制(如各类段子和流行语)或者成为梗(cxk新宝岛之类),实现病毒式传播,却不留下一点点想象的空间。这样的信息,始终是外物和他者,始终困扰着我。

没有填充的时候,剩余的空间我还能否自行填充?今晚又听到了《想见你》这张专辑中的《说个明白》,“我只是想说个明白,不管未来会不会变坏”,我还想有说个明白的能力,而不是发一个链接,表达我此刻的想法。
  最后修改于 2020-01-02 19:25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